馒头,又称之为馍馍,是中国汉族人民用面粉发酵蒸成的传统面食之一。
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进军西南。在横渡泸水时,因瘴气熏天,毒液漫流,过河士兵中体弱者多触水致死,军队难以挺进。眼见军队过江受死,诸葛亮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又不能过河,于是聪明的他就决定用面粉捏成人头形状来祭奠江水中的冤魂,最后终于平安过河。从此美食——馒首,就这样诞生了。后来,这种祭祀的风俗流传到民间,成为“馒头”的起源。

图/ 绛州面塑欣赏
古绛州,今天的新绛县,一直是山西省重要的小麦、棉花产地。麦收时节,家家户户收麦、晾晒,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每逢年岁时节、绛州民间面塑形态各异、花色绚丽,又被当地人称为“花馍”。因民俗而出现的面塑则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春节,讲究“大门狮子二门狗”,寓意镇宅保平安;水缸旁放“双头鱼”,寓意连年有余;粮仓放牛拉车和麦囤,寓意粮仓满溢、日子越过越景气;天地爷处祭枣山花馍、猪羊馍、节节高馍,寓意杀猪宰羊、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财神爷处祭元宝枣篮馍,寓意招财进宝。清明时节,要捏猪头馍、刺鱼馍等祭祖扫墓,刺馍还得在坟头滚一滚,意为已故祖先挠痒痒,尽儿孙之孝。端午节,要捏老虎馍,“虎镇五毒”,寓意去灾辟邪。婚礼上,要捏龙凤糕,插柏叶,红绳系核桃、红枣、花生、石榴、寓意夫妻百年好合、发家致富、生儿育女。新生儿满月时,要蒸各式各样的花、果造型的花馍、寓意开花结果。寿诞时、儿女要为长辈蒸寿桃馍。为母亲拜寿时,插一组“七仙女拜寿”,为父亲拜寿时,插一组“八仙庆寿”,显示儿女孝心。在这片土地上,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捏花馍风俗,早已深深融入绛州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谁家遇上红白事,邻居、亲戚都会聚集在一起帮忙蒸制花馍。
老一辈的手艺辈辈相传、代代传承。2008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绛州面塑制作艺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